抗生素残留是指动物在使用抗生素(包括治疗疾病、促进生长等目的)后,在其组织、器官、体液以及相关的动物产物(如肉、蛋、奶、水产物等)中残留的微量抗生素原形、代谢产物以及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产物。
常见的易产生残留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这些抗生素残留的含量通常极低,以微克甚至纳克水平存在,但即使是微量残留,也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影响,因此成为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领域重点关注的检测指标。
抗生素残留的潜在影响
抗生素残留虽然含量低微,但潜在危害不容忽视。对人体而言,长期摄入含有抗生素残留的食品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尤其是青霉素类等抗生素,部分人群接触后会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更严重的是,持续接触低剂量抗生素会使人体肠道内的细菌产生耐药性,当人体患病需要使用同类抗生素治疗时,可能出现药效降低甚至治疗失败的情况,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此外,某些抗生素残留还可能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潜在风险,对人体的长远健康构成威胁。
在生态环境方面,含有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排泄物进入环境后,会对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产生影响,促使环境中的细菌产生耐药性,进而通过食物链等途径影响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同时,抗生素残留也会影响水产养殖业等行业的发展,例如导致水产物品质下降、出口受阻等。
检测原理
为有效监测抗生素残留,多种检测方法应运而生,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检测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基于不同抗生素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实现分离检测。样品经前处理(如提取、净化)后进入色谱柱,在高压作用下,抗生素因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不同而实现分离,随后通过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质谱检测器等进行检测。根据抗生素的保留时间定性,依据峰面积或峰高与标准品对比定量。HPLC 法分离效率高、准确性好,能对多种抗生素残留进行同时检测,是目前抗生素残留检测中应用广泛的方法之一。
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LC-MS/MS):结合了液相色谱的分离能力和质谱的定性定量能力。样品中的抗生素经液相色谱分离后进入质谱仪,在质谱中被离子化,产生具有特定质荷比的离子,通过检测这些离子的强度和种类,实现对目标抗生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有效排除复杂基质的干扰,可用于检测极低浓度的抗生素残留,是目前检测精度较高的方法,常用于确证实验和高要求的检测场景。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检测抗生素残留。将针对特定抗生素的抗体包被在微孔板上,加入待检测样品和酶标记的抗生素抗原,样品中的抗生素与酶标记抗原竞争结合抗体,洗涤后加入底物,酶催化底物产生信号(如颜色变化),信号强度与样品中抗生素残留量成反比,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抗生素的含量。ELISA 法操作简便、快速、成本相对较低,适合大批量样品的快速筛查,但通常针对特定种类的抗生素,且易受交叉反应影响。